发布时间:2025/10/15 18:39:24
点击: 2025年10月13日中午,一场聚焦前沿、思想深邃的学术盛宴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A307教室拉开帷幕。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我国著名传播学者喻国明教授应邀发表题为《智能时代:从“身份主流”到“能力主流”》的专题讲座。本次高端讲座由智能传播研究院院长李本乾教授主持,并采用线下与线上腾讯会议同步进行的方式,吸引了学院内外师生的热情参与,共同探讨智能技术浪潮下主流媒体面临的深刻挑战与根本性转型路径。

讲座伊始,主持人李本乾教授首先对喻国明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与会师生隆重介绍了喻教授在传播学实证研究、传媒经济学及认知神经传播学等领域的卓越学术成就与重要贡献。
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喻国明教授从宏大的时代背景切入,指出我们正身处一个由智能技术驱动的、堪比工业革命的“数字文明时代” 。这场变革并非细枝末节的改良,而是对社会底层“操作系统”的根本性重构。对于传播领域而言,这场革命性的改变,正深刻地动摇着传统主流媒体赖以生存的根基,迫使其必须完成一场从“身份主流”到“能力主流”的艰难而关键的跃迁。
喻教授深刻剖析了主流媒体在过去十余年媒介融合进程中,尽管投入巨大,但影响力却“渐行渐远”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媒体长期依赖其官方身份、行政资源和对渠道的垄断而形成的“身份主流”地位,在智能时代的传播生态中正遭遇结构性的瓦解。同时,喻教授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揭示了这一困境的多个维度。首先是用户注意力的急剧流失。喻教授援引调查数据指出,当前高达95%以上的用户流量被社交平台与算法分发平台所占据,而所有主流媒体的内容加在一起,所能分享到的注意力资源不足10%。这意味着,即便内容制作精良,若无法有效触达用户,其价值也无从谈起,如同“沙漠里的一杯水”。
其次是议程设置能力的旁落。在过去,主流媒体是社会热点的定义者和引领者。然而今天,绝大多数引爆舆论的社会议题,其首发和发酵往往源于网络平台,经由算法推荐和用户互动形成巨大声量后,主流媒体才以“跟进者”的姿态介入。这种从“造浪者”到“逐浪者”的角色转变,标志着其核心影响力的式微。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是传播底层逻辑的颠覆。工业时代的传播模式是“内容为王”,核心在于控制内容的生产与分发渠道。但在智能时代,传播的权力中心已转移至“数据+算法”。平台通过算法,掌握了内容是否可见、被谁看见、何时看见的决定权。主流媒体若仅仅将平台视为一个发布内容的“放大器”,而忽视其作为“操作系统”的本质,就无异于将自己的命运交由他人掌控,最终沦为平台的“数据劳工”和依附性的内容供应商。
面对严峻挑战,喻国明教授并未停留在批判层面,而是系统性地提出了构建“能力主流”的实践路径。他强调,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彻底的认知升级和能力重构。
喻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智能时代“好内容”的三重维度。第一,好内容是对用户生命情境的精准介入 。 它不再是单向度的信息灌输,而是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场景下,与用户的具体需求、情绪和生活节奏同频共振。第二,好内容必须与分发渠道高度适配。 不同的平台如同有着不同的“方言”,将一篇深度报道原封不动地搬上短视频平台,大概率会“水土不服”。必须尊重并利用每个平台的语法规则,进行定制化呈现。第三,好内容要与其价值实现方式无缝对接。 内容的设计必须内嵌其商业、服务或治理目标,使价值转化成为自然而然的过程,而非生硬的“嫁接”。

其次,要从“竞争思维”转向“节点思维”,真正拥抱平台。主流媒体需要改变过去将其他传播者视为竞争对手的封闭心态,转而将自身视为整个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能力节点”。这意味着,不仅要输出内容,更要通过开放接口、数据共享、算法共建等方式,深度嵌入平台的运行机制。喻教授特别强调,主流媒体应联合起来,形成合力,与平台就数据权益、算法规则等进行谈判,将体现公共利益的“主流标准”变成平台必须执行的“合规模块”。
最后,终极目标是嵌入社会治理与服务的基础设施。“能力主流”的最高体现,是成为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喻教授建议,主流媒体应积极切入智慧政务、城市大脑、民生服务等领域,将自身打造为连接社会、服务大众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提供者。通过提供具有“刚需”属性的服务,换取用户的深度黏性,从而实现从“可看可不看”的信息提供者,到“离不开”的生活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在这样的逻辑下,评价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也将从单纯的“阅读量”转变为对社会生活的“实际干预度”。

在讲座的总结与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就受众建构、平台治理等问题与喻国明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喻教授的解答高屋建瓴,进一步深化了大家对讲座内容的理解。
整场讲座持续近一个半小时,喻国明教授以其广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逻辑推演和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为在场师生描绘了一幅智能时代媒体生态的“全景图”,并指明了主流媒体在风云变幻中实现自我革新、重塑价值的清晰航向。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迪,激发了与会者对未来媒体形态和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深度思考。这对于培养具备前瞻视野和实战能力的下一代媒体人,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编辑:何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