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4 19:57:36
点击: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智能传播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马姣姣与合作者共同撰写的研究论文《ExploringUserAdoptionofChatGPT:A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Perspective》,正式发表于人机交互领域国际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an–ComputerInteraction》(ISSN:1044-7318/1532-7590,2025年第41卷第2期,DOI:10.1080/10447318.2024.2314358)。该研究以技术接受模型(TAM)为核心框架,通过对784名中国ChatGPT用户的实证分析,首次系统揭示了影响生成式AI语言模型用户采纳的关键因素,以及性别、城乡、教育背景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的调节作用,填补了发展中国家语境下ChatGPT用户行为研究的空白,为AI产品的本土化推广与用户体验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
《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an–ComputerInteraction》是人机交互与信息系统领域的知名学术期刊,长期聚焦“人类-计算机”交互行为机制、AI技术用户接受度、数字工具应用创新等前沿议题,以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与跨学科视角推动领域发展。该期刊发表的成果常被人机交互设计、AI产品开发、用户行为研究等领域的学者与从业者引用,是全球范围内探讨技术与人类行为关系的核心交流平台。此次马姣姣团队的研究成果在此刊发表,既体现了学界对“生成式AI用户采纳机制”这一热点课题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上海交大在智能传播、新媒体技术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自2022年11月OpenAI推出ChatGPT以来,这款具备强大对话与内容生成能力的AI模型迅速积累超1亿用户,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工作办公、日常咨询等场景。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ChatGPT的应用场景探索(如医疗辅助、教育辅导)或伦理风险讨论(如学术诚信、隐私安全),缺乏对“用户为何采纳或拒绝使用ChatGPT”的系统性实证分析,尤其缺少基于发展中国家用户数据的研究,难以反映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下的使用差异。
同时,尽管技术接受模型(TAM)已被广泛用于分析AI技术(如服务机器人、医疗AI)的用户接受度,但尚未针对ChatGPT这类“颠覆性语言模型”展开专项研究。此前研究多聚焦发达国家用户,且未深入探讨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使用行为的调节作用,导致对ChatGPT用户行为的理解存在“碎片化”局限。
在此背景下,马姣姣团队立足中国语境,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G时代新闻传播的格局变迁与研究范式转型”(项目编号:21&ZD325)为支撑,通过线上问卷(覆盖微信、知乎、豆瓣等平台的ChatGPT用户社群)收集784份有效样本。样本结构呈现鲜明的用户特征:男性占比58.93%,19-25岁年轻群体占69.26%(以学生为主,占比70.92%),城市用户占71.81%,本科学历者占68.88%,具备较强的代表性与研究价值。
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与多组分析,验证了TAM模型在ChatGPT场景中的适用性,并揭示了用户采纳行为的多重作用机制,为生成式AI技术的用户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了双重视角的参考。该研究以扎实的实证设计回应了生成式AI时代的核心用户议题,其基于中国用户的数据结论不仅为理解AI技术接受度提供了新视角,更对全球AI产品的跨文化推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作为上海交大智能传播研究团队在AI用户行为领域的代表性成果,该研究既体现了团队对“技术-人-社会”互动关系的深度探索,也彰显了高校科研服务国家“AI创新发展”战略的导向。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探索多文化背景下的ChatGPT用户行为差异,为生成式AI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