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智能传播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枭枭与合作者撰写的论文《新时代科普日活动品牌运营模式与建设路径研究》,正式发表于科技传播领域重要期刊《今日科苑》。该研究聚焦全国科普日活动的品牌运营与建设路径,为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彰显了上海交大在科技传播与品牌研究领域的交叉创新实力。
《今日科苑》作为聚焦科技发展与科普传播的专业期刊,长期关注科普事业创新、科技品牌建设等议题,是连接科技界与传播界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此次研究成果在此刊发表,既体现了对科普领域现实问题的回应,也反映出学界对“大型科普活动品牌化运营”的关注与探索深度。
全国科普日作为我国极具影响力的大型科技节事活动,多年来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营造创新氛围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先导作用。进入新时代,科普事业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提升全国科普日的品牌引领力,成为推动科普效能升级的关键议题。杨枭枭助理研究员与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唯滢、赵沛合作的这项研究,正是立足这一时代需求展开。
论文通过系统分析全国科普日活动的品牌建设运营、公众认知及媒介呈现情况,精准指出当前品牌运营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一是品牌显著度较低,在大众认知中缺乏鲜明且统一的品牌标识,难以形成持续记忆点;二是品牌生态建设落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媒体等多元主体协同不足,尚未构建起共生共荣的品牌生态网络;三是品牌传播力有待提升,传播渠道与方式难以适配新媒体时代公众信息获取习惯,互动性与渗透性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从三个维度提出建设性路径:在品牌资本优化方面,建议强化品牌文化内涵挖掘,提炼全国科普日的精神内核与价值符号,同时构建统一且富有辨识度的视觉符号体系,增强品牌识别性;在品牌生态共建方面,推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主流媒体等主体建立协同机制,通过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内容共创,形成“政产学研媒”一体化的品牌生态;在品牌传播能力提升方面,探索新媒体语境下的分众化、互动化传播策略,借助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等载体,打造“可参与、可传播、可分享”的科普内容,助力科普日品牌从“活动IP”向“文化IP”进阶。
杨枭枭助理研究员长期深耕国际传播、新媒体研究、国家形象与话语权研究,此次跨界参与科普品牌研究,是其学术视野向“科技传播与社会认知”领域延伸的体现,彰显了跨学科研究的创新活力。该研究不仅为全国科普日活动的品牌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撑,更从传播视角为新时代科普事业如何实现“品牌化运营、生态化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思路,对提升我国科普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