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新闻

首页 > 研究院新闻

李本乾院长在浙江传媒学院授课讲座

发布时间:2025/9/29 15:45:16 点击:

7月23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智能传播研究院院长、媒体与传播学院原院长、特聘教授李本乾以《新时代大学改革进程中院长的角色定位》为题进行授课讲座本场讲座由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博主持。

李本乾结合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趋势,从“网络与AI技术发展与挑战”、“教育改革进程中院长角色定位”、“院系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展开了详细阐述,明确了新时代大学改革环境之下院长的核心目标与方向。

图片4.png

一、冲击:网络与AI技术发展挑战

李本乾认为,当前传媒行业面临的冲击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互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上述技术迅猛发展,彻底重塑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传统媒体生存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去中心化、社交互动等特征。首先,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了系统性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媒体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而分工是工业化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各行各业都具有相对明确的专业边界。然而,互联网经过Web1.0、Web2.0、Web3.0发展之后,传媒逐渐实现了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工智能,又进一步向人机融合方向发展。这种系统性融合发展趋势,颠覆了传统传播模式、产业格局,并由此进一步推动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学科体系和培养体系等系统性变革。

由此,李本乾认为新闻传播教育面临四重挑战:第一,技术迭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都快速迭代更新。第二,产业变迁。产业与技术融合、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第三,理论重构。技术的迭代、产业变迁,势必要求新理论和新理念指导。第四,伦理困境。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环境下,专业和行业秩序受到冲击,人类面临新的伦理困境。

二、应对:教育改革进程中院长角色定位

应对技术变动与环境变化,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院长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其角色与定位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李本乾将其分为“不变”与“变”两个部分。“不变”的是改革的核心目标与方向:一是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改革主体责任;二是坚持正确的育人目标,培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者,这些育人目标坚定不移;三是坚持学术创新,积极研究范式变革和自主知识体系,交叉融合文理学科;四是坚持治理现代化,推动治理从日常管理到战略引领、治理机制现代化的升级。

“变”的是对新时代院长的工作要求。李本乾提出,新时代改革下的院长首先需要完成四项修炼,即战略视野、人文情怀、学术前沿、治理智慧。同时兼备六项能力,即政治定力、学术前瞻、改革魄力、资源整合、育人情怀、道德魅力。院长需前瞻性地规划学院发展方向,引领学科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保持对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交叉领域国际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积极推动前沿知识融入教学科研;努力营造开放包容、协同高效的学院发展生态。

李本乾总结,新时代需要“四型”院长:把握智能传播等战略机遇的战略型领导者、打破学科和行业边界的融合型创新者、完善党政分工合作机制的治理型实干家、培养“明体达用”传播人才的使命型教育家。

图片5.png 

三、实践:院系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路径

李本乾提出,为了适应当今时代的变革,为国家输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整体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方面,做好马新观主导下的价值引领。我们的做法是做到贯穿一条红线,实现双轮驱动,推动三项融合即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这条红线贯穿人才培养全程,建设思政研究和思政课程实践两个平台,将思政融入课程、融入实践、融入网络。第二个方面,推动文理交叉。“传媒的价值链变了,课程群也应该跟着媒介产业流程变为此,我们应该按照融媒体业务链建课程群,再通过课程群覆盖媒介链。”李本乾认为,推动文理交叉要以“文理交叉融合”为引擎,通过课程群与业务链的匹配、跨学科资源整合,系统性推进新文科教育改革。除此之外,还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战略联系起来。第三个方面,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应该包含重构课程体系、适配社会需求、资源与制度保障、评价体系创新。为此,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为T型人才,即纵向加深,横向拓宽。这种人才模型既适应传统媒体的专业化需求,又能满足新媒体时代多领域融合的创新要求。

“选择了院长,就是选择了责任!”最后,李本乾强调,具备战略视野、人文情怀、学术前沿与治理智慧的院长,是引领新闻学院把握时代机遇、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同时,新闻传播学科的未来发展,必须主动打破传统边界,积极寻求与科技、文化、数据、管理等多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此拓展学科内涵,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竞争力。


沪交ICP备2024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