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播”论坛

首页 > “智能传播”论坛

2018年上海交大-ICA新媒体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8/10/1 13:18:43 点击:

秋高气爽,群贤毕至。10月28日,以“智能传播: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2018新媒体国际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顺利开幕。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与国际传播学会(ICA)共同主办,来自海内外的嘉宾学者500余人相聚该校媒体与传播学院,重点研讨了智能媒体未来的发展前景、技术应用及其现实影响等前沿成果。

本届论坛以智能传播为核心议题,内容涉及智能媒体时代新闻行业的发展、智能媒体技术及方法的前沿应用、智媒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智能营销与智媒时代的政治传播、人工智能的中国想象、数字时代的网络文化等。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王伟明致欢迎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宋南平、上海报业集团总经理陈启伟先后讲话,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我院李本乾院长主持论坛。

图片.png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王伟明致辞

图片.png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宋南平致辞

图片.png

上海报业集团总经理陈启伟发表讲话

图片.png

我院院长李本乾教授主持论坛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南加州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西维吉尼亚大学、韩国翰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中新社、中国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澎湃新闻、东方网、上海教育电视台、社会科学报等业界代表嘉宾和师生的共同见证下,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智能传播专业委员会”正式揭牌。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被推举担任该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

图片.png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智能传播专业委员会正式揭牌

 

李本乾教授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将对未来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将会对人类传播造成强烈的冲击!为此,本专业委员会将借助上海交通大学强大的工科资源,通过智能传播专业委员会平台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追逐国际5G、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前沿,坚持AI+传播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模型驱动与数据驱动并举的方法创新,大力建构智能传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体系,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传播人才。”

图片.png

李本乾教授接受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上海教育电视台记者采访

国际传播学会前任主席、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Patrice Buzzanell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视角出发,讨论智能媒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Buzzanell教授认为,人类可使用智能技术提高生活质量,但智能技术带来的社会加速很可能加剧现代人工作与生活的失衡。

图片.png

国际传播学会前任主席、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Patrice Buzzanell教授做主题演讲

ICA候任主席、昆士兰科技大学Terry Flew教授则表达了对智能媒体时代社会信任下降的担忧:由于“假新闻”事件频出,公众对数字平台等社会机构的信任严重下降,然而,人们却不得不依赖数字平台管理生活。如何在智媒时代评估、测量和重建信任,这是传播学者和从业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图片.png

ICA候任主席、昆士兰科技大学Terry Flew做主题演讲

ICA前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Ang Peng Hwa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立峰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Francis Steen教授,澳门大学Todd Lyle Sandel副教授均发布主旨演讲,重点关注智能媒体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图片.png

ICA前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Ang Peng Hwa教授

图片.png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立峰教授

图片.png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Francis Steen教授

图片.png

澳门大学Todd Lyle Sandel副教授

百度百家号总经理阮瑜、网易新闻学院执行院长高文、上海报业集团界面新闻联合创始人谢灵宁、山东广电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先、字节跳动机器学习研究员余林韵等嘉宾在主旨演讲中介绍了智能媒体发展对媒体行业的影响,解读了人工智能为媒介内容生产带来新机遇。

图片.png

百度百家号总经理阮瑜做主题演讲

图片.png

网易新闻学院执行院长高文

图片.png

上海报业集团界面新闻联合创始人谢灵宁

图片.png

山东广电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先

图片.png

字节跳动机器学习研究员余林韵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艺术学部学部长段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隋岩教授、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台湾新竹交通大学郭良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阎峰副教授等也都分享了其最新研究成果。

图片.png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艺术学部学部长段鹏教授做主题演讲

图片.png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

图片.png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隋岩教授

图片.png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

图片.png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

 

图片.png

台湾新竹交通大学郭良文教授

图片.png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阎峰副教授

 

图片.png

上海交大-国际传播学会(ICA)2018新媒体国际论坛现场

 

据悉,本次论坛从全国数百篇投稿中遴选出80余篇论文,设立了15组分论坛,内容涉及“期刊主编论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智能媒体前沿应用”、“广告公关与数字营销”、“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数字媒体与政治传播”、“数字时代的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使用”、“人工智能的中国想象”、“传播学子论坛”等。

本届论坛特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专题研讨暨院长论坛”,包括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近30家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特色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发展大计。

本次论坛中,上海交通大学的童清艳、中国科技大学的王国燕、复旦大学的姚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曾昕等获得教师组优秀论文奖。上海交通大学的毛远逸、北京大学的黄莹、清华大学的刘沫潇、中国传媒大学的闫玉蓉者、华东师范大学的赵鹿鸣及合作者获得学生组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研究涉及人工智能的公共认知、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与编辑、中华文化全球传播以及数字时代的青年文化等。童淸艳在研究中提出,智媒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播需要利用科技赋能创新传播机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内容数据库,打造“社交+智能+共享”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平台,建设“中华文化+科技”的新文创产业的研究计划。王国燕及合作者对1900至2000年间出版的3000万本图书进行词频分析发现,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领域对传播学研究最具影响力,而跨文化传播、全球传播、政治传播和健康传播等领域在近几十年发展迅速。姚建华及合作者对财新传媒旗下的“世界说”这一新媒体产品的海外新闻专员进行了深度访谈,揭示出海外新闻专员的在地优势、语言技能和兴趣热情转换为劳动生产力,进而为媒介机构创造核心价值,同时实现资本积累的过程。曾昕的研究选取了青少年用米姆符号参与社会政治议题的案例,论述青少年亚文化传播中公民认同感的建构方式,发现社交媒体亚文化传播促进青少年推进政治议题,是青少年政治诉求的另类表达。

这是我院连续第6年与国际传播学会(ICA)携手,聚焦新媒体主题举办的系列新媒体国际论坛。该论坛旨在为国内传播学界引入国际学术前沿成果,也把国内学者的最新成果推向世界,提高中国传播学术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上海交大媒传学院全体师生参加了论坛,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巴西、阿富汗、泰国等五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也参加了本次论坛。在采访时留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此次在学院召开的国际新媒体论坛,进一步的学习和接触到国际智能媒体研究的前沿议题,对如何结合中国情境特征进行智能媒体研究有了进一步的领悟和想法,受益匪浅。媒传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原美国迈阿密大学新闻与媒介管理系教授米歇尔.杜培恩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本次论坛不论从规模、学者参与度、论文质量来看都实属世界一流水平,自己在和与会专家学者交流之后,也感到深受启发,收获良多。

媒体与传播学院借助上海交大强大的工科资源,通过文理交叉的办学理念,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国际化办学的发展道路,在建院16年的历程中,在全国新闻传播教育界异军突起,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目前,我院新闻传播学科已有11人次担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20项。有来自包括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莫斯科大学、利兹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在内的58个国家的近300名留学生在院攻读各类学位,其国际化办学已处于国内一流水平。2012年学院媒体与传播学科已跻身QS学科排名前百强;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新闻传播学科位居全国第五名,创造了以硕士点身份跻身全国新闻传播学科A类学科的记录;2017年成功申报到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被学校列入“双一流”骨干学科建设行列。2017年软科排名更是进入全国前四。我院毕业生也已在国内外新媒体等行业发挥出重要作用。


沪交ICP备20240311号